当前位置:首页 > 溧水风韵
胭脂河与天生桥
日期:2015-10-15 字号:【 】 视力保护色:


 
   堪称“江南小三峡”的胭脂河,位于南京市郊县溧水县城西部,全长7.5公里,它是明代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开凿的一条沟通秦淮河与石臼湖的人工运河,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朱元璋定都南京之后,南京成为全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为了维持封建王朝庞大的开支,需调集江南各地的粮草进京。江浙地区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当时该地区至南京有两条漕运线路,一条是由浙河用船运到丹阳后,卸船登陆再用车运往南京,可是从当地水运来南京,中途转运费工费时;另一条是沿长江溯流而上运到南京,长江风大浪高,时有翻船事件发生。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朱元璋决定“疏漕运河,以通于浙”。于是,一道圣旨下来,命营建明孝陵的崇山侯李新开凿一条运河。李新奉命来到秦淮河上游的溧水地区,仔细察看了当地的山川布局和地势起伏的特点,发现秦淮河的源头跟烟波浩渺的石臼湖相距很近,只隔一座数十米高的大石岗。李新设想,如果能在这儿凿开一条长达十余里的人工运河,引湖水“会秦淮以达金陵”,运粮线路的难题便可迎刃而解了。洪武二十六年八月(1393年),胭脂河工程开工。李新调集六郡民工近万人,用将近两年的时间,完成全长7.5公里的开凿任务。溧水西部的胭脂岗,在地质上属上侏罗纪西横山组,由砂岩、砾岩和部分页岩组成,要在这个石山上开挖人工运河,其工程之艰巨,耗资之巨大,为当时水利建设上所罕见。在当时连爆破技术也不具备的情况下,李新只能让民工采用“烧麻炼石,破块成河”的原始方法,即:用铁钎先在岩石上凿缝,用麻嵌在缝中,浇上桐油,点火焚烧,待岩石烧红,泼上冷水,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使岩石裂开,然后将石块撬开运走。其中有5公里是在高约25~35米的石岗上,两岸峭壁经烈火焚烧变成赭红色,色如胭脂。因此,当地人民给这条运河留下了一个美名—胭脂河。   其实,两岸的赭红色并不完全是由于火烧红岩石的缘故,事实上这红色是大自然的杰作。在开凿胭脂河时,工匠们还巧妙地将两处石质最硬、地势最高的地方留下作为东西两岸的通道,中凿石孔,构成两处“长虹卧波”的美景。运河上留石为桥,实为国内外所罕见。这两座石桥看上去仿佛天然生成,似鬼斧神工的杰作。可惜南桥于明代嘉靖七年(1528年)倒塌,如今只能看到北边的一座。   明朝迁都北京后,河运废弃,无人问津,后渐淤塞断流,从此湮没300余年。解放后,县委、县政府多次组织疏浚、治理,并建成天生桥套闸,使脂胭河与天生桥风景区既是沟通秦淮河与石臼湖引水、分洪、航运的重要水道,又是引人入胜的旅游胜地。1983年8月,这一河一桥以其独特的风光和许多珍贵的历史遗迹,被评为“金陵新40景”之一。1995年,这一人文景观又被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12月,天生桥公园建立,并开通“探秦淮源头,游溧水山峡”一日游专线,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访古探幽,领略其雄奇俊美的风光。从此,溧水县逐年增加投入,有序开发天生桥风景区,并编制天生桥公园详细规划。至2005年末,累计投入3000多万元,建成园区新门楼、区内道路、凤凰井小区、铁索桥、新码头、动物园等,开通区内小火车游览线,天生桥风景名胜区的建设已初具规模。2002年3月,溧水县政府与南京市园林局签订协议,将天生桥景区整建制划归市园林实业总公司规划建设,经营管理30年。2004年12月,由《南京日报》和市园林局联合评出“南京新55景”,脂胭河·天生桥风景区榜上有名。     经过几年的开发建设,天生桥公园成为融自然美、现代美为一体的休闲旅游度假区。   漫步在胭脂河畔,可见新增的旅游设施与景区的自然风光相映成趣,在山岗重叠、林木茂盛之处,有一块长20米,宽9米的巨石凌空飞架在胭脂河两岸,石面至水面高达30余米。这就是天生桥。站在天生桥上,俯视两岸绝壁,深感其险峻陡峭。桥下的胭脂河如九曲回肠,银带般地伸向远方。不远处,新建的铁索桥横跨两岸,走在铁索桥上,在摇摇晃晃之中观赏这一河一桥,仿佛这奇丽的山水也在摇晃,令游人趣味横生。   乘船游览胭脂河,两岸怪石嶙峋,奇峰高悬,绝壁巉岩,形态各异。而船行至天生桥下,两岸峭壁似天堑,一条石梁横跨如龙门。此刻,山光水色于妩媚之中显出雄奇,甚感“小三峡”之称并非虚誉。船行河中,穿山绕谷,群峰后移,象是一幅幅变换的画面。


关于我们 | 隐私条款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站点地图
主办:南京市溧水区人民政府 版权所有 苏ICP备05030471号-1
网站标识码:3201170033  

苏公网安备 32011702000156号

技术支持:北京拓尔思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电话:025-57212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