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溧水风韵
石 臼 湖
日期:2015-10-15 字号:【 】 视力保护色:
石臼湖,位于溧水县境西南部苏皖交界线上,分属江苏省溧水、高淳和安徽省当涂3县,湖水面积208平方公里。因其形似一石臼,故名石臼湖。石臼湖四周皆山,风光秀丽,千百年来,盈盈碧水以她柔美、丰沛滋养着一代又一代栖身于湖滩上的人们。
   早在2000多年前,在今苏南和皖南交界处,有一座面积3000多平方公里的湖泽,因其紧靠秦国三十六郡中的丹阳郡,故名丹阳大泽。唐代天宝十四年(754年),大诗人李白曾游丹阳湖,作《游丹阳湖》诗。诗云:“湖与元气连,风波浩难止;天外贾客归,云间片帆起。龟游莲叶上,鸟入芦花里;少妇棹轻舟,歌声逐流水。”此时的李白,因得罪宰相李林甫和外戚杨国忠等权贵,被唐玄宗“赐金还山”而云游天下,人生正经历着大失意。
   水波连天、浩瀚无垠的古丹阳湖,曾让无数文人墨客留下美丽的诗篇。星转斗移,沧桑巨变,古丹阳湖因洪水的冲积、泥沙的淤积和人们不停的围垦,面积逐渐变小,天然切割出固城、石臼、丹阳三大淡水湖。今天的石臼湖虽不能与古丹阳湖相提并论,但她的秀丽清雅给人以温馨平和的感受。乘船在湖中极目远眺,湖的南面,有乌龟山和蛇山相对峙,北面有狮子山和象山,东面有骆山和凤栖山,山与水交相辉映,构成一幅秀美的自然风光画。不仅如此,这些形态各异的山还是渔民们千百年来“渔舟唱晚,落日归帆”的路标。
捕鱼、织网是沿湖农民增加收入的主要经济来源。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千百年来沿湖农民利用农闲季节,驾着捕鱼船,装着各种渔具,纷纷下湖捕鱼。在一个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湖面上帆樯林立,船头接着船尾,船舷上的敲打声、撒网声、鱼跃声、吆喝声连成一片,热闹非凡。等到日暮黄昏,落日的余辉染红了湖面,他们各自撑着船、荡着桨,哼着小调,满载而归。如此情景,构成了一幅“臼湖渔歌”景观,成为古代溧水“中山八景”之一。如此盛况,使石臼湖享有“日出斗金、日落斗银”的美誉。



 
   石臼湖风光秀美,其水产资源也十分丰富。湖中盛产鲤鱼、草鱼、鲫鱼、银鱼、鳜鱼、甲鱼、青鱼、螃蟹、大虾以及菱角、藕等水产。这当中尤以银鱼称冠,其美味可以与太湖银鱼相媲美。沿湖农民一直以捕捞为主要副业。上世纪70年代初,由于围湖造田、沿湖兴办工厂、酷渔滥捕和拦河筑坝,致使石臼湖的生态环境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湖中的鱼类和出没的大雁、野鸭与解放初期相比已大大减少,捕捞业逐年下降。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沿湖相继建立6个渔场,加强对石臼湖水产资源的开发管理。1982年12月,石臼湖管理委员会成立,并制定《石臼湖水产资源繁殖保护实施细则》,对石臼湖实行放养与捕捞相结合,有效促进了水产资源的再生。1990年3月,世界粮食计划署在溧水县援建“2814”淡水养殖工程项目,石臼湖沿岸建成高标准、规格化的精养鱼池400公顷,成为溧水县重点商品鱼养殖基地之一。近十多年是全县水产养殖业迅猛发展时期,至2005年底,石臼湖沿岸水产养殖面积6066公顷,其中精养鱼池面积2922公顷。水产养殖业的迅猛发展,使石臼湖沿岸涌现出一批水产养殖专业户,他们在常规鱼养殖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特种水产养殖,率先步入小康之路。
关于我们 | 隐私条款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站点地图
主办:南京市溧水区人民政府 版权所有 苏ICP备05030471号-1
网站标识码:3201170033  

苏公网安备 32011702000156号

技术支持:北京拓尔思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电话:025-57212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