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溧水风韵
无 想 山
日期:2015-10-15 字号:【 】 视力保护色:
无想山位于南京市郊溧水县城南4公里处,素有“江南第一胜境”之称。自古以来,无想山以其幽僻、清静、奇美,吸引了不少文人雅士前来游览,并在此留下许多美丽的诗篇。北宋著名词人周邦彦被贬任溧水知县期间,曾多次来此游历,留下了传之千古的佳作《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
2001年以来,溧水县政府抓住旅游业大发展的新机遇,加大投资力度,积极引进资金,逐步完善旅游设施,兴建无想禅寺上、下院和旋风度假村、垂钓中心等一批景区、景点,无想山已成为南京市近郊规模较大的休闲度假场所。
走进无想山,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汪碧水环山绕行,这就是无想寺水库。沿水库前行三四里,便来到一个树木葱茏的山岗上。从这里极目四顾,但见山脉呈四面环抱之状,群峰起伏,山岭连绵,远近高低,层层叠叠,颇有波推浪涌、呼啸排空的豪壮态势。
无想山以无想寺而闻名,可谓“山名无想寺因之,寺抱山中境实奇”。古无想寺初建于六朝,是在佛教传入中国后建寺较早的一座庙宇。唐武德时重建无想禅院,此后逐渐废弃,南唐时再次重建。北宋治平年间改名为禅寂寺,至南宋咸淳年间,僧人道甄在此复兴大刹,朝廷改赐名为禅寂禅寺,明清时,又复名无想禅寺。古寺庙经几度修建,规模日渐宏大,颇负盛名。遗憾的是,古寺已在清朝末年的战乱中被毁。从其旧址的废基上和一些残留的建筑物构件可以看出古寺庙有前后两进,坐北朝南,前有空谷作广场,后有大山为屏障,视野开阔,气度恢弘。古寺南原有宋代高僧道甄的藏骨塔,塔已毁,仅存藏骨塔的石制构件多个。据古籍记载:古寺后原有唐宋年间所植的古柏、银杏及石观音像,不远处有一个观音洞,现在仅存一个浅浅的石洞穴。



1996年,溧水县政府顺应民意,在无想山入山口的山坡上,修建无想寺大雄宝殿。新建成的大雄宝殿是仿明代双檐结构,高13.5米,建筑面积近400平方米。1998年4月24日,无想寺隆重举行“大雄宝殿落成暨佛像开光”庆典。从此,这里香雾缭绕,念经声、祷告声不绝于耳,前来烧香拜佛的人络绎不绝。
2001年,经省、市政府批准,在无想禅寺的原址,开发建设无想山禅寺项目,主要以毗芦宝殿为重点,同时建造山门殿、钟楼、鼓楼、天王殿、观音殿、放生池、藏经楼、大悲西方三圣等佛教建筑。项目工程于2002年5月开始动工,2005年12月,毗芦宝殿主体工程竣工。
无想寺原址西侧有五代十国南唐韩熙载读书台遗址。当年韩熙载居此读书时,曾有诗赠与寺僧:“无想景幽远,山屏四面开。凭师领鹤去,待我挂冠来。药为依时采,松宜绕舍栽。林泉自多兴,不是效刘雷。”这首诗生动形象描绘了无想山的景况。
无想山景物最佳处,还得数古寺西侧的山泉飞瀑、摩崖石刻等一组景观。无想山瀑布一年四季长流不断,只是平时水势不太大。若是待到雨季,则满山泉流欢跃,水涌不绝,瀑布既宽又大,其声如风吼雷鸣,满山皆应,气势非常壮观。瀑布周围,留有镌刻古人墨迹的摩崖石刻。摩崖石刻共有三处,布局成三足鼎立之势。瀑布左侧为横书“凤泉”二字,是明代溧水知县王从善题刻。凤泉指瀑布。凤泉西南处另有一石卓然而立,高一米许,石上竖镌“丹鼎”二字,意谓此石居此,巍巍然似一座天然宝鼎。瀑布东南侧有石约一人高,上部凿平,竖刻“汙尊铭”并正文共29字。“汙尊”,意为凿地为尊。看来这位题刻者确是海量,他把大山作为酒杯,清清的凤泉无疑就是他心目中的佳酿了。三处石刻均为篆书,字体甚古,距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了。石刻除“汙尊铭”略有斑驳外,另两处均保存完好,颇具文物价值。



沿着蜿蜒曲折的山道向上攀登,可到达山巅的天池。天池原名天堂水库。它位于海拔156米的山上,面积约300平方米,深近10米,是典型的火山品地貌。专家认为,它是中国第四、江南第一天池。更令人称奇的是,天池一泓清水,晶莹澄碧,常年不涸,而且还形成细小山泉沿山而下,汇入天想寺水库。天池四周植被丰富,成了鸟类、昆虫及其它动物的天堂,其中蝴蝶谷的花香蝶舞,堪称绝景。
天池旁,几个临水而筑的小竹楼错落有致,站在小竹楼里凭栏观赏清澈的天池,有一种清纯的意境在胸中荡开,让人悠然陶醉。
山有水则灵。无想寺水库和天池像两颗明珠,分别镶嵌在山脚和山巅,给无想山增添无限灵气。
关于我们 | 隐私条款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站点地图
主办:南京市溧水区人民政府 版权所有 苏ICP备05030471号-1
网站标识码:3201170033  

苏公网安备 32011702000156号

技术支持:北京拓尔思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电话:025-57212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