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溧水风韵
一代耆儒王伯沆
日期:2015-10-15 字号:【 】 视力保护色:
    王伯沆先生学问精深,他曾说过:“不读六经四书,则廉耻不明,立身无本。不读通鉴,则利弊不明,乱政日多。”他精通诸子经史以至禅理各说,对宋明理学造诣尤深。他不仅是“四书”、经史、文字学、版本校勘、目录、文献等学科领域内的专家,而且还善作词赋,诗文书画篆刻亦精。他藏书8000余册,其后人移赠南京师范大学设专室管理。所藏书籍,或亲自抄选,或校核考订,详加批注。尤其对《红楼梦》的研究独具特色,成为辛亥革命后著名的“点评派”红学家。他精读《红楼梦》达20遍,为《红楼梦》细加评点,并先后用朱、黃、绿、墨、紫五色评点,共批注12387条,语多警辟,一直被红学研究他得知者所重视。    1985年1月,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了《王伯沆〈红楼梦〉批语汇录》一书,为今人‘红学’研究提供了可贵的资料。
王伯沆先生一生致力于《四书》研究,在大学里授课,《四书》简直被他教活了。他对《四书》中的许多道理体会极深,不仅言传,而且身教,校中许多师生都亲昵地称他为“王四书”。他淡泊名利,“不欲以文采垂世”,曾作有《四书私记》,到了晚年也不肯刻印传世。其女王绵在他死后,拾录遗存诗词若干首付印时作跋说:“先父严诗文,平日不喜存稿,乱后复多散佚。病中见旧作,辄嘱家人焚去。绵或以他纸易之,得如干首。”他毕生治学严谨,博学而不自矜,当时就赢得了学生和同事们的敬仰。
    王伯沆先生生长在一个有良好的家风与家教的生活环境中,自幼就受到崇尚气节、仰慕忠烈的教育与熏陶。据记载:“祖易堂,父鹤癯,俱有隐德”。“母海宁徐氏,习明史,为讲晚明忠烈事,辄潸然而泣。”及至1937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寇大举入侵,王伯沆任教的中央大学仓促迁往重庆。其时,他因身患中风未愈,就听从友人劝阻未能随校西迁。他目睹国民党政府将东北大片国土拱手相让,极为痛心和愤慨,并深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彼时先生已年过六旬,他“蒿目时艰,每每对客饭后,纵谈南明时事,联系抨击时政,有时声泪俱下。”该年年底南京沦陷,面对内忧外患的祖国,他深感“救国无门,遁世无所”,决意“杜门谢客,自期一死”。
    王伯沆一生清贫,在大学任教数十年,虽有一定收入,但他极重亲友情谊,乐善好施,每月收入除维此俭朴生活外,多周济亲友或购置书籍,因而他积蓄无多。南京沦陷后,他身体虽然渐渐康复,但因闭门闲居,失去经济来源,家中一贫如洗,不得已靠出卖藏书维持生活。即使个人生活处境如此凄楚,但他时刻不能忘怀的仍然是侵略者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灾难。他以“满天干戈满天雪,危楼闲坐听箫笳”的诗句,抒发了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怀。
    在身处沦陷区的几年中,王伯沆对气焰嚣张的日伪,对卖国求荣的汉奸深恶痛绝。一次,他获悉出高价收卖他藏书的是大汉奸陈群,立即退还书款,收回原书。掮客多方劝解,他愤怒地说:“我的书卖给识者,绝不卖给汉奸。”汪伪政府立法院长陈公博得知此事,特派人送去500元伪币,王伯沆拒而不受,陈公博驱车登门拜访,王伯沆拒不接见。后陈公博派人送去参事室的参事聘书,言明月薪300元,王伯沆令人退回。之后,伪中央大学派人劝说先生在该校挂个教授的名,拿干薪,又被教授拒绝。他对家人说:“人是要生活的,但要问问自己是怎样生活下去才有意义。丢了这个就是忘了我们的列祖列宗,成为民族的罪人。他们是汉奸,是民族的败类,我能接受他们的待遇么?”
关于我们 | 隐私条款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站点地图
主办:南京市溧水区人民政府 版权所有 苏ICP备05030471号-1
网站标识码:3201170033  

苏公网安备 32011702000156号

技术支持:北京拓尔思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电话:025-57212360